首页 > 世纪文化 >中华传统文化课程

中华传统文化课程,塑造学生中国灵魂


  学校将“中国灵魂”的塑造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,挖掘本土文化资源,开发了十二年一贯制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》,根据各学部学生情况从四方面进行了构建:传统经典课程,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;文化寻根课程,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;文化修养课程,积淀学生民族文化底蕴;名家启迪课程,浸染学生民族文化精髓。

  学校的育人目标为各学部中华文化课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,在这共同的指导思想下,各学部结合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能力要求,将传统文学知识梯化分层,使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要求。

  小学阶段是知识记忆的最佳阶段,学生重在知识的积累。因此我们寻找适合低学龄孩子的经典作品,开发各年级的校本教材《快乐诵读》,涵盖古诗250首,美文178篇,名句300句,还有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《论语》《千字文》等。每册教材都有吟诗词、读美文、赏名言、诵经典等几个版块。每天晨读时间组织学生大声朗读、背诵传统诗词名篇。有趣的文章、丰富的图片、朗朗上口的韵律浸染学生的思想,陶冶学生的性情,净化学生的心灵。老师再辅以科学的引导,从而达到“浸染—陶冶—净化”的目的。

  初中阶段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,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学的魅力,这对于他们的文化积累和思维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初中部编写了《古典诗词欣赏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繁星·春水》、《朝花夕拾》、《红岩》以及传统经典《弟子规》《论语》的赏析教材。学生可以根据爱好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,汲取不同的营养。为保证知识的落实,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诵读,每天安排20分钟的早读(主要是诵读经典文章);五分钟演讲,语文课前5分钟赏析古诗词;午间交流,中午15分钟为全体学生交流名家名篇时间;自由阅读,学生自由选择班级书柜(漂流书屋)、学校图书馆进行阅读,每月要有不低于18万字经典阅读的记录;激励机制,开展书香班级评比、书香小组评比、书香学生评比、书香家庭评比活动。

  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后要出国留学,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更加迫切,因为很多文化经典作品在高中阶段才真正进入内化的阶段。学生开始从辨证的角度来研读经典名著,并提出自己的观点,这就为其今后从成熟理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打下了基础。例如学校高中开发的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》及《<红楼梦>欣赏与研读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,完成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,为选择国际教育,未来走向世界的学生打上中国烙印,使其昂首挺胸、堂堂正正地走出去,时刻心系祖国,学成回馈家庭、报效国家。